这个夏天,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晋韵承千载,文脉续新章”实践队走进山西博物院,以一场沉浸式文化参观开启了三下乡之旅。没有复杂的设备,没有刻意的表演,队员们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最终以一首合唱定格了这段与晋韵文脉相遇的时光。

队员们沿着博物院的展线缓缓前行,从史前文明的陶寺遗址文物,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再到晋商文化的珍贵遗存,每一件展品都成了触摸历史的“窗口”。在古代乐器展区,大家围着编钟、陶埙驻足良久,听着讲解员描述古人奏乐的场景,有人不自觉地用手指在空中轻敲,想象着千年前的乐声;在民俗文化展区,晋剧服饰上的刺绣、民间乐器的造型,让学音乐的队员们格外关注,不时交流着“这上面的纹样会不会和当时的唱腔有关”。

队员们拍下触动自己的展品,在本子上记下细节:“晋侯鸟尊的纹饰灵动,透着韵律感”“壁画里的乐舞场景,动作幅度真大”。参观中,队员们时而轻声讨论,时而静静凝视,仿佛在与千年前的三晋先民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聚集在博物院门前的广场上。有人提议:“不如唱首歌吧,把今天的感受藏在歌声里。”大家一拍即合,选择了旋律悠扬的《你是清风》。

没有伴奏,没有舞台,队员们站成三排,清澈的歌声缓缓响起。歌声里,有参观时感受到的历史厚重,有对晋地文化的敬畏,也有青春学子对传承的热忱。路过的游客被歌声吸引,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有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大家相视一笑,掌声与广场上的风一起,成了最特别的回响。这首简单的合唱,不是表演,却是队员们以音乐为载体,对晋韵文脉最真诚的致敬。
回程的路上,队员们仍在回味这段经历。

队员周欣睿说:“以前总觉得‘传承文化’是很宏大的事,今天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在门前唱歌,突然明白,哪怕只是认真看一件展品、用心唱一首歌,都是在和文化产生连接。这些感受记在心里,就是传承的开始。”
这场没有复杂环节的三下乡活动,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了晋韵的脉动。他们带着满目的文物记忆和心中的歌声离开,而这份对文化的感知,早已悄悄成为青春里的养分,让文脉的种子在心中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