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古都大同,骄阳似火却难掩青春的热忱。7月29日,音乐学院暑期“音绕红途”三下乡实践队的16名队员,揣着反复打磨的讲解稿,踏入了大同红色记忆馆,以“追寻历史足迹,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走进大同红色记忆馆,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与使命担当的研学之旅。

大同红色记忆馆是一座浓缩了大同地区革命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于2019年12月21日正式开馆,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红色记忆一大同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展”为核心,通过440余件文物、380余幅历史图片及沉浸式场景复原,让队员们一进门便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
“1940年冬,当地妇女为支援八路军,在零下20度的窑洞连续赶制军鞋,冻裂的手指渗出的血染红了鞋底。”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驻足于曙光初照第一个展区目光总被大同早期党组织的星火轨迹牢牢牵引,玻璃展柜里,中共大同铁路工人支部初创时的遗物带着岁月的温度,那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绒毛已磨得发亮,袖口还沾着铁轨边的煤屑,仿佛能触到寒夜中工人党员值守的体温;墙面上,窑洞里油灯下抄写《共产党宣言》的手稿复制品,字迹被岁月洇得有些模糊,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用力——那些带着墨香的字句,曾在无数个深夜,从窑洞传到炕头,从工厂传到田间;展架上:泛黄文献与黑白照片,正细细铺展着各县区党小组的成长脉络。队员们感慨道:“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融合的结晶,我们既要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讲好中国故事。”

在准备室里,队员们对着展品反复练习。“白求恩同志在灵丘杨家庄设立手术室时,条件简陋到连消毒水都要稀释三次使用。”他们攥着讲稿的手微微出汗,眼神却越来越坚定。当真正面对游客时,他们从紧张到从容,讲到白求恩为伤员输血的细节时,声音里的哽咽让在场队员无不动容。
随后,队员们分组挑战不同展区。何同学讲解“大同战役”时,特意加入了家乡爷爷曾是支前民工的故事;张同学则用情景剧演讲的形式,再现了地下党员传递情报的惊险瞬间。原本固定的解说词,因为青春视角的注入变得生动鲜活,有游客笑着说:“听学生们讲历史,像在看一部热血青春剧。”
离馆前,我们在“红色承诺”电子屏上留下誓言。“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16个名字依次亮起,与墙上革命先烈的名字隔空相望。
此次三下乡之行,我们不仅读懂了大同的红色过往,更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当青春之声遇上红色历史,碰撞出的不仅是感动,更是继往开来的力量。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些故事继续前行,让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讲述中永远鲜活。